通过游戏让调皮孩子专注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各种不同颜色的纸条分别装进与之颜色相同的盒子里,让孩子在游戏和单纯动作的两种不同活动方式下完成任务,同时观察孩子的专注时间。结果显示,在单纯放纸条的情况下,4岁大的孩子只能坚持17分钟、6岁大的孩子能坚持62分钟;而在游戏放纸条活功中,4岁大的孩子可以持续进行22分钟,6岁大的孩子可以坚持71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任务时多了50%。实验结果表明,游戏能够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其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稳定性都很强。事实上,调皮的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家长何不顺从孩子的天性,就让孩子玩个痛快,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在游戏中培养了孩子专注的习惯。

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父亲就是这么一位善于利用游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的家长——

安徒生小时候很调皮,在学龄期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的父亲很了解儿子渴望玩耍的心情,经常和他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父亲有意识地训练安徒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一次,安徒生的父亲在工作时,剩下了一块木头,为了让安徒生高兴,他就动手给小安徒生做了几个木偶。木偶做好了,父亲就对安徒生说:“咱们给木偶穿上衣服吧。”

给木偶穿上衣服后,父亲又说:“咱们现在有演员、有舞台、有幕布,就可以演戏了。不过在演戏之前,要先把角色对白练熟。

于是,父亲拿出一本名为《荷尔堡》的戏剧故事书,让安徒生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

安徒生非常认真地把故事中的对白背得滚瓜烂熟。在演出时,安徒生表演得异常投入,街坊邻居都说他们父子俩真是一对“疯子”。

从那以后,安徒生迷上了演戏,为了演好戏,安徒生有时甚至看书看得忘了吃饭。

正是这种对演戏的痴迷,无形中培养了安徒生做事的专注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其之后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说,是童年时期的游戏成就了安徒生辉煌的一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尽量为孩子提供玩游戏的条件,鼓励孩子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扑克牌游戏

取来三张不同的牌,随意地排列在桌上,比如从左到右依次是红桃A、黑桃3、方块5,注意开始要选取一些容易记住的牌,然后拿出一张给孩子看,如黑桃3,并请他记住。再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最后让孩子报出黑桃3在哪儿,如果孩子说对就算他胜。然后和孩子轮换做游戏,由家长来猜。随着孩子注意力的提高,家长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变换牌位置的次数和提高变换牌位置的速度等。

这种方法可以高度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集中,而且由于是游戏,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非常受孩子欢迎,孩子玩起来的积极性很高。如果每天都能坚持玩一阵,孩子的注意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开火车”游戏

这种游戏要三个人以上,可以一家三口来完成。方法是: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站名,通过几句对话语言来开动“火车”。如,爸爸做北京站,妈妈做上海站,孩子做广州站。然后爸爸拍着手喊道:“北京的火车就要开了。”大家再一齐拍手喊:“往哪开?”爸爸再拍着手喊:“往广州开。”于是,广州站的孩子就要马上接口:“广州的火车就要开了。”大家再一齐拍手喊:“往哪开?”孩子再拍手喊:“往上海开。”这样火车开到谁那儿,谁就得马上接上口。“火车”开得越快越好,中间不能有间歇。

这种游戏因为要做到口、耳、心并用,因此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思维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这种游戏气氛活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能让孩子乐此不疲。

·“变幻”游戏

家长将一个小玩具握在手里,两手做拳状,然后让孩子来猜:“玩具跑到哪里去了?”开始可以把藏有玩具的拳头握松一点,让孩子试着观察两拳的不同来判断。以后再两拳相当,让孩子随意猜测。再改为让孩子藏,家长来猜。

猜测是一个趣味很浓的游戏,需要集中一定的注意力。担任藏物使命的孩子,更需要动用他缜密的心思,想办法来“骗”过家长。家长可以经常假装猜测失败,让孩子有成就感,以便孩子更有兴趣将游戏进行下去。

·复述游戏

复述性游戏就是一项有梯度感的游戏。可以先让孩子看图画书15分钟,或看一节完整的寓言动画,然后立即合上书或关上电视,要求孩子按要求复述故事。为预防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只看个梗概就走神,可灵活安排复述内容。比如可以提几个主要问题,也可以要求孩子把刚看过的动画形象地画下来,还可以一家人分饰其中的几个角色。如果孩子只能完成全部任务的一半以下,可让他重新看一遍图画书或录下的动画片。渐渐地,孩子就会逐步理解集中注意力的必要了。

·找物品游戏

带孩子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可事先问问孩子想要买什么,比如牙刷、牙膏等。可以先让孩子在家看看要买的牙刷、牙膏的牌子,到超市后随着他的眼光询问,并告诉他货架上物品的名称。然后带他到日用品区,和他一起搜寻所要的物品。但家长要注意,你的眼力不能比他好,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把他要买的东西找出来,兴奋地告诉你:“在这儿,我找到了!”

超市是一个琳琅满目的地方,寻找物品是对孩子注意力的一个考验。家长还可以顺便和孩子在超市里讨论一些物品的名称,增加他逛超市的兴趣。对孩子来说,这些东西还在他“无意注意”之中。只要你把寻找物品作为一个明晰的目标,让孩子在“眼花缭乱”中完成任务,训练效果会更好,也会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如果孩子对某件“无意注意”的物品大加注意,同你喋喋不休地“讨论”,那更是一个额外收获,因为此时他的精神正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是否满足他的需求另当别论,不过,原先定下的寻找目标不能放弃。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